【诲人不倦汉语大词典】“诲人不倦”是一个源自《论语》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教育者或长辈在教导他人时耐心细致、不知疲倦的态度。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美德,也反映了对知识传承和人格培养的高度重视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诲人不倦 |
出处 | 《论语·述而》: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|
释义 | 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,形容教师或长辈耐心教导他人的精神。 |
近义词 | 耐心教导、循循善诱、诲尔谆谆 |
反义词 | 好逸恶劳、敷衍了事、知难而退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教育者、导师或长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。 |
语法结构 | 动宾结构(诲人 + 不倦) |
情感色彩 | 褒义词,表达敬佩与赞扬之情 |
二、文化内涵
“诲人不倦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。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提倡“有教无类”,主张因材施教,并以身作则,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理念。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影响下,也纷纷继承并发扬了这种精神。
在古代,教师被视为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重要角色,他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价值观。因此,“诲人不倦”不仅是一种职业态度,更是一种道德追求。
三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中,“诲人不倦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学校里的老师,还是职场中的导师,甚至是家庭中的长辈,都应具备这种耐心和责任感。尤其是在面对年轻一代时,耐心引导、细致讲解、不断鼓励,是帮助他们成长的关键。
此外,在团队管理、项目合作以及个人发展过程中,“诲人不倦”的精神也能够促进知识共享、经验传递和集体进步。
四、总结
“诲人不倦”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教育与传承的重要精神象征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代教育者的高尚情操,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弘扬这种无私奉献、持续学习的精神。通过理解与实践这一成语的内涵,我们可以在教育、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。
结语:
“诲人不倦”不仅是一句成语,更是一种值得终身践行的生活态度。